冬天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河水早就凍上了厚厚的冰,但是海水卻依然波濤滾滾。這是為什么呢?
2022-01-28
通過分析平方公里陣列(SKA)低頻先導望遠鏡的巡天觀測數據,中外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一顆具有超強磁場的新天體,距離太陽系約4200光年。
2022-01-28
近幾周,多國報告的奧密克戎毒株的亞型變異毒株BA.2感染病例逐漸增多,有“隱形奧密克戎”之稱的這種變異毒株有什么特性?它會取代原始版奧密克戎毒株并席卷全球嗎?
2022-01-27
青藏高原作為影響大氣環流的重要因子,通過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環調節著區域和全球的氣候及其變化。
2022-01-27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建立的天氣預報方法、模型和技術應用于氣象預報業務,推動了預報業務技術的進步。
2022-01-27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的創新成果在應用過程中顯著提升了我國高原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數據共享業務能力,有力地支撐了國家減災防災工作。
2022-01-27
降水是大氣水分循環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高原降水的強度具有顯著的空間差異。
2022-01-27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圍繞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報關鍵技術,構建青藏高原及周邊區域三維點、面結合的綜合觀測系統。
2022-01-27
青藏高原是今天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復雜的高原,其獨特的地質交換過程,云降水物理過程,及對流層、平流層物質和能力交換過程,對天氣氣候衍變產生巨大作用。
2022-01-27
記者從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獲悉,《中國元宇宙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發布會26日在北京舉行。
2022-01-27
深邃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太多科學奧秘,人類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通過分析平方公里陣列(SKA)低頻先導望遠鏡的巡天觀測數據,中外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一顆具有超強磁場的新天體,距離太陽系約4200光年。
2022-01-27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是航天科工重點發展的材料研究所,在這里有一支“科普小分隊”,團隊成員都是該所的科技工作者,他們正在把專業領域的科學知識以一種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方式傳播給更多的人。
2022-01-27
牙膏和口腔清潔護理液中溶菌酶抗菌活性測定標準,多年來是個行業空白。近日,記者從江陰市科學技術局獲悉,由江蘇雪豹日化有限公司等參與起草的國家行業標準GB/T5601-2021《口腔清潔護理用品—牙膏和口腔清潔護理液中溶菌酶抗菌活性的測定》,日前已在行業正式實施,填補了我國溶菌酶在口腔護理領域中深度應用空白。
2022-01-27
利用植物和動物的有機廢物或生物質生產氫氣,是未來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候選方法之一。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基礎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生物質光熱分解新方法,不僅可生產有價值的合成氣,還可生產能重新利用的生物炭。
2022-01-27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在26日的《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論文稱,其設計的智能組織自主機器人STAR在沒有人類指導的情況下,對豬的軟組織進行了腹腔鏡手術,這是向機器人最終在人體上實施全自動手術邁出的重要一步。
2022-01-26
近日,王陽元在接受采訪時,從“戰略科學家”的視角出發,就“什么是戰略科學家”“哪些領域最需要戰略科學家”“如何培養戰略科學家”等問題淺談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凸顯“戰略科學家”對我國人才強國、科技興國的重要意義。
2022-01-26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冰也可以出現萊頓弗羅斯特效應,條件是表面加熱到550℃。這一發現為工業應用中的水冷卻設備和過程提供了更多有趣的可能。
2022-01-26
澳大利亞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志上撰文稱,其研發的激光系統創下了激光在大氣中穩定傳輸距離的新紀錄——2.4公里,穩定性為此前系統的100多倍。
2022-01-26
1月24日,國家能源集團在京召開技術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燃煤鍋爐混氨燃燒技術。該技術日前順利通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技術評審。